轧车亦称搅车,是棉纺织业中用来去除棉籽的工具。宋元时轧车多为手摇式,用三人操作。明代则发展为脚踏轧车,一人即可操作。轧棉者横坐在车前,右手摇动曲柄,左脚踏动车底的踏条,于是上千两个辗轴便向相反的方向互轧,与此同时,左手将棉花填入二辗轴之间,随着二轴不断旋转辗轧,棉花便被带出车前,棉籽则被挤落于车后。其操作简便而效率很高,据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介绍,当时句容、太仓一带的轧车一人可当手摇轧车四人的工效。
在棉纺织技术上,北方地区已出现了在地窖中纺线织布的方法。因北方地区风高气燥,棉花纺纱往往容易断线,虽已植棉多年,棉纺织业却发展缓慢。明代肃宁(今河北肃宁)一带的织工用挖地窖之法,为北方棉纺织业探索出了发展之路。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介绍说:“今肃宁人乃多穿地窖,深数尺,作屋其上,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,作窗棂以通日光。人居其中,就湿气纺织,便得紧密,与南土不异。”[24]从明至清,肃宁一直成为北方的棉织业中心之一。
四、吸卤、制盐
在煎盐技术上,明代总结出皂角结盐的新技术。《天工开物·作咸》言:“凡煎卤未即凝结,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,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,盐即顷刻结成。”这是宋元技术中所没有的新发明。